中國自產石油不足,依賴進口多,若全面利用,油價或將下降?
來源: 作者:查爾菲的筆記 更新于:2024年06月20日 02時 閱讀:0
盡管我們積極倡導新能源汽車,但我國仍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石油進口國之一。根據“中國石油”官網數據,2023年中國進口原油5.6399億噸,同年消耗石油總量達7.56億噸,截至2023年末,中國的可開采石油儲量為38.5億噸。
為何中國盡管自有豐富的石油資源,仍需大量進口石油?在油價日益成為焦點的今天,如果中國利用自己的石油,油價是否會降低呢?
中國石油開發的歷史并非一帆風順
我們熟知的中國石油開發歷史起始于大慶油田,實際上,自清朝以來,中國的石油產業就已啟動。1905年,大清政府在延長縣投資建立了“延長石油廠”,并于1907年成功鉆出了中國第一口商業性油井“延一井”,標志著中國石油工業的開端,結束了中國不產石油的歷史。
民國時期,科學家們在延長油礦的基礎上發現了四川盆地及甘肅玉門老君廟油田。1941年,潘鐘祥在美國石油地質學家協會會議上首次提出了“中國陸相生油”理論,這為中國后來的油田大規模發現奠定了基礎。
新中國成立后,盡管條件艱苦,但石油產量仍有7萬多噸。接著,新疆克拉瑪依的油田發現對新中國的石油供應做出了重要貢獻。到20世紀50年代末,中國石油產業已從西部轉向東部。
冷戰期間,美國對中國實施石油封鎖并嘲諷中國缺乏石油。不過,中國不僅發現了新的油田,還發現了海上油田,中國的石油產業迅速發展。
如今,中國已有包括大慶、塔里木等十多個油田,分布于陸地和海洋。盡管如此,中國為何仍需進口大量石油?
中國為何繼續進口石油?
雖然中國的石油資源豐富,但資源分布極不均勻。在工業化時代,石油被視為工業的生命血液。很多人誤以為石油僅用于驅動汽車,實際上,許多重要工業設備和化工原料也依賴于石油。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對石油的需求持續增加。
例如,過去只有少數人能擁有汽車,隨著經濟發展,越來越多人能買得起車。雖然目前看起來汽車已飽和,實際上還有許多人期待買車。這意味著未來汽油需求還將增長。
有人認為,隨著新能源的發展,石油需求將減少。然而,新能源車雖減少了對石油的依賴,但未能完全顛覆傳統車市。當前,新能源車主要集中在發達城市,中國廣大農村地區由于經濟和地理條件限制,推廣新能源車較為困難。例如,西南山區的農村道路狀況不適合新能源車運行。
此外,除了用作燃料,石油還是許多制造業的重要原材料。中國的發展離不開石油,為應對未來需求,維持石油進口是必要的。
同時,國際形勢不穩,多個石油生產地區常有戰爭,若石油供應鏈中斷,將對中國造成極大影響。因此,維持多元化的石油進口來源,對中國來說至關重要。
盡管有人好奇,如果中國利用自己的石油資源,是否能降低油價?但必須認識到,石油價格受開采和加工成本影響。與中東相比,中國的石油開采成本更高,這直接影響了油價。因此,使用國內石油可能不會降低油價,反而可能推高成本。
綜上,中國的石油戰略不僅是經濟問題,也涉及到國家安全和環保。在全球化的經濟環境中,合理利用和保護石油資源,確保能源安全是中國的重要任務。